曾经,多次的——
埋怨为何不清楚自己,
为何还不认识自己……
刹那前,脑中再次的忆起,
呵呵,其实——
也没什么自己能认识的。
静融
2008年7月16日
Wednesday, July 16, 2008
Sunday, July 13, 2008
佛教对我的影响
中三,表姐送了我一串佛珠,也因如此,佛陀就得陪我一起走……
如今,也有十年了……
佛教对我的影响
一、缘起
生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徐徐的往前踏步。向前移动的当儿,留下的足迹即将褪色,赏过的风景亦将在记忆中淡化,欲留下途中的风景,我采纳了以文字记录的方法,为这前后十年的风景作个纪念。此外,让此次的纪录,成为再次的反观、检讨自己昔日的旅途吧,也愿读者能从此分享获益:已学佛者生精进——精而不退,已离佛者生惭愧——自我反省,未学佛者生欢喜——快来学佛。
二、怎样的佛教
虽说此篇文章重点在于佛教对我所产生的影响,但在进入主题前,理清题中所谓的佛教是必要的。什么样的佛教?如何的佛教——形式、教理、艺术?明了主题,则思绪不离题;因思不离题,则挥笔顺畅,阅读轻盈。
虽说学佛十年,但正式接触佛陀的教理却是始于大专;大专之前,我对佛教也只有无明、迷信似的崇拜,其教理一概不知。但也因迷信及崇拜,而成我日后研究佛法的动力来源。首次的接触乃来自于一片介绍念佛的卡带,卡带内介绍了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当时年幼,理论探索的思维未形成,故当时的我只是一昧的跟着念。当时我是背着家人偷念佛号的,虽然教理全然不懂,但却促成了我首次对自我心灵对话的因缘。除此,幼时也接触了一些由母亲向外租借的佛教卡通等,而我对佛教的认识也逐渐增加了。此时回想母亲当时的用心——望她子女日后成就善人,心中也只有无言的感恩啊。始于大学,我的佛理学习路程就开始了,至今也已八年了。早期接触有关佛理的书籍,皆乃由系友及学长介绍的,基本上有《静思语》、《父母恩重难报经》、《佛陀传》、《佛学入门手册》、《心经漫画》等。在东禅佛学院的日子中也接触了一系列的《高僧画传》等基本佛教书籍。这时期,我对佛教的理论、名像也只有表面、抽象的认识,还未能左右连贯,通达无碍。无论如何,此时的我对佛法已有了正面的了解,知佛法似哲学却非哲学,通科学却非科学,似宗教而无宗教的崇拜。佛法乃一门探讨身、心、灵的学问,其教理圆融的阐释了生命的意义。近期对佛教的接触,乃由《盛噶仁波切心得》、《西藏生死书》及再次翻阅的《成佛之道》。在一次因缘的聚足下,接触了郑振煌教授于《大圆满法门禅修营》里所授的《原人伦》,此因缘终于让我对佛法有所贯通了,能左,能右,能前,亦能后。
除了书籍的接触,大学的我也热爱参与佛教团体,其中有慈济、工大佛学会及佛光山。所参与的活动如老人院参访、慈善发放、心得分享、佛学班等。大三年终的假期,我到东禅佛学院短期修学,恰好当时佛学院有出外参访的计划,我便随顺因缘去了香港游学,而之后留学于台湾佛光丛林学院。除了团体活动,偶尔也会参与一些营队,如静坐营、研佛营等,此外我也出席了一些佛教演说、佛教歌唱赛及舞台戏剧等。
对佛教长久的接触,促使了我对佛教界的某些人物有所欣赏及敬仰,其中包括印顺导师、弘一律师、证严法师、海涛法师、星云法师、继程法师、达赖喇嘛及郑振煌教授等,当然也少不了2500前的佛陀。此些人物的德行往往都成为我生活中的启发,故亦成为影响我的因缘。
生命奥妙难思,实际上并非唯有具备佛教题材的书籍或是活动才能对个人产生所谓“佛教的影响”,其实一旦具备佛教思维,对所经历的事件有所体悟及解释,皆形成佛教的影响。因此,若只说某某书籍或团体对我产生了佛教的影响,此说法具有其不圆满之处;圆满及简略的说法即所学、所见、所触、所思及所行,若有佛教思维,就成就了佛教对个人的影响,换言之,自然、落叶、流水、正面新闻、负面新闻等,若具备佛教思维,则乃佛教影响也。
三、思维的转变
思想上转变的过程就如即将破晓的天色——无法从持续的刹那分辨出天色的变化,但悄悄的朝阳已挂于远东方;刹那前的思想如未变,十年前的思维已焕然。年幼的思想充满了自我的幻觉,其特色为自私、傲慢、固执、虚幻、散乱、脆弱及狭隘。自幼喜欢华夏历史,其中对三国史爱不释手,喜欢的因素并非欲从史中得到心灵的提升,而是欲从史中得到幻想的所缘——站在沙场,手持偃月刀,奋勇杀敌,过关斩百将;足智多谋,熟读兵法,用兵如神,水淹七军,火烧连营……所谓的傲慢,乃无声的傲慢,他人若有所成就,自己终觉得彼不如自己;面对师长的赞赏,表面上微笑接受,其实心里高傲得不得了。除此,心灵的脆弱如水面上的泡沫,轻触即破。若他人的言语侵犯了自我保护区,则就如被踏尾的疯狗——乱咬人。狭隘的思想,即无联想未来,无观察过去,亦无思考此刻。所有的肢体言语,皆由习气所左右,自我所驱使。
早期对佛教的接触,因当时还未契入佛理,故当时的思想充满了鬼神的特色,类似现今民间对于鬼神的崇拜。虽然迷信,但却让我对善恶有所提醒,也依稀启发了内在的善心,而促使了自己对内心的对话。正信佛理当然好,迷信佛理也不错,但若已成邪信,则宁可不信。迷信,则害怕“鬼来抓人”,故言行举止有所收摄;若邪信,认为人生“空空”,不信因果,则恶贯满盈,而最终火烧自己,痛苦不堪,故不信就比邪信好。
在长期的佛法熏陶下,早期充满鬼神的思想已被纠正,而圆融自在的思想逐渐形成。圆融自在思想其中的特性,既是全然的乐观。静思今年,有感自己的思绪明显稳重、乐观了,心中少了忧愁、发怒、嗔恨等负面的情绪。若他人有错,则会反省自己之过,进而尝试圆融的解决问题,再无如昔的疯狗咬人了。自己若有过,则会感恩反省,欢喜改过,也无昔日的自我忧伤,自我挣扎及懊恼多天了。换言之,他过我师我乐,我过我师我亦乐。面对矛盾的事情,往往都能从其中立足于乐观,而尽力的圆融处理。我觉得“随境而安,随境而乐,随境而观,随境而解”这句子,乃是佛法思维最贴切的形容。
有位法师曾慎重的对我说:“若要改变生活,则须投入于现在的生活。”况且,佛法乃一门自我了解的学问,学佛十年的我,又怎能不被其熏陶呢?想改变,就须投入,故我选择了正视自我的生活。几年前,我已开始计划人生,每年都有给自己定下目标、须完成的事项、须学习的学问、须改进的态度、学习理财等。直到去年,所定下的事项都还无法在当年全部的实行,但经连续几年的实行后,渐发觉完成率有所提升,令人欣慰。早期的完成率很低,甚至没有尝试去完成所订下的目标,其因素不外于心不够收敛,志还未坚定。随着心的收敛,志的坚定,人生渐能踏实,无意义的幻想也渐能止息、收摄。幻想成为具有权威或具特异功能的人物、世界首富、救美之英雄等不踏实的想法,皆已成为了往事;如今,虽也有宏愿,但与往年不同之处,即是多了一条朝向目标而铺的踏实之路。在投入生活中的当儿,发觉自己知道的事物太少了,不知的事情太多了,也因如此,傲慢心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既是谦虚的心。不知的事物,就要学习;知道的事物,就要分享,故不断的自我勉励,多学些世间学,如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医学等,以便能对器世间有更好的了解,进而契入佛之见。我是个理性学者,故我选择以科学的角度契入佛法。若想用一门学问契入另一门学问,我认为事先需具备的条件乃:一、对二门学问都有精湛的见解,二、诚实的自我坦白,三、丰富的见闻。佛教固然有些书籍并不科学,但往往此些内容都属方便说,好让背景不同的众生以不同方式契入真正的佛理。试问——我们对于美女的形容,如花、月亮、太阳等,又有哪点能契科学呢?然所要表达的意思终究能让对方明白。对佛法、科学、哲学、人性的长时间探讨后,我则逐渐能有物理现象上的明白,人我是非的清楚及自我的了解。思想也有渐细腻的趋向。几年前面对到挫折时,自己往往都会用文字来“美化”当时的感受:思念就有神秘、浪漫的描写,忧愁也须有惆怅的描述,失恋则有痛苦、潇洒的味道,发怒亦有“冲冠”的表达等。有情绪,则有其动作反映。曾单恋失败,当时只觉得世界末日,心痛,大哭,孤独潇洒的赏月,月下呢喃等,整体的表现与现今的失恋歌曲不谋而合,想必这就是现代人的失恋吧!除了失恋,生命里亦有许多行动与现代典型感情抒发方式不谋而合的例子,因欲减少篇幅,故不多说。透过不断的反省,我在自己思维中看到了许多由现代文化遗留下的足迹,而此些足迹就是促成自己过去失恋时“潇洒行为”的原因。去年经历了失恋,早期虽然还有些执著,但经一段的思考后,我欢喜接受了。试想,她难得来到这世间,从小需要就读小学,接着中学,还有大学;一生之中需要众多的因缘成就,如她的衣食住行,需要裁缝师、农夫、建筑工人等,她的见解观念,需要朋友、老师、陌生人等促成,故在芸芸人海中,她不选他人拍拖,而偏选你;不选别人分手,而也偏选你,如此难得的因缘,要说感恩都来不及啦,何来痛苦呢?
佛教常说“诸恶末做,众善奉行”,欲行此理,则须首知善恶。了知善恶,换言之,既是清楚对错之别,而对自己生活之中的选择进行了“应该”与“不该”的分析,接着行之于日常。生命乃由一连串的选择所组成,唯有不断的分辨对错而择之,生命才能有升华的可能性。依此类推,了知善恶乃人生一门大学问也。助人是善?一定是吗?非也。骂人是恶?并不然。关怀他人是对的?这也未必。法律一定是对的么?非也。世间道德观念,也并非全然正确。不但在社会生活中须分善恶,而在日常行动中也须分辨善恶,辨别思想上的善恶更是不能少。所说的社会生活,即与人相处及处理事务,若能细心的分辨处理,则能事圆人圆理也圆。所谓的日常行动,既如读书、看电影、吃饭、运动等的善恶之分,乃若与收摄心相应的,即善;若与散乱心相应的,即恶。换言之,若该行动起源于心猿意马之心,则恶也。比方说现在本该吃饭,但突然想要温习功课,那吃饭乃善,温习功课则是恶也。辨别思想上的善恶,乃基本功,更为重要。思维的善恶分辨与前二者的善恶分辨,相对下就显得更加微细,故更难以觉察及掌握。行动能净化思维,思维能让行动清静化。若人无法掌控自己的思维,则能先从行动上下功夫;毕竟行为比较粗糙,则较容易改善,接着从外摄内,进而产生了对思维的影响。当思维比较清晰及有力量时,则能摄外,如此内外互摄,则最终能有人格的升华也。人格的升华乃是一种过程,即是过程,就需在时间及空间中去执行;故人格的升华并不能在一瞬间成就,信心、忍耐、努力、管用的方法、持续的正确方向及拥有漫长的时空才能圆满它。自我反省、反观观自照乃提升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持续性的行动。有错,反省而改之;无错,反省而放下。无诚意、敷衍、无深入探讨的反省,虽能知过,但难改过;有诚意、不敷衍、有深入探讨的反省,才是人格升华道路上的向前一步。至于最佳的正确方向,那当然是仰止于佛陀了。
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教法,而人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故换言之,佛教也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教法。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根依存的,无人,社会不能成立;有社会,则定有人的足迹所在。这阐释了若能了解自己,也既能了解社会。所说对社会的了解,并非纯粹指对时事新闻、历史、政经文教资讯的掌握,而指的是对社会各现象发生的最根本因素有所了解。当然,若欲对其根本因素有所了解,则对时势讯息的掌握是必要的。近年来,我从对每个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中加以观察及连贯后,我逐渐的能对世间事件的发生有所根本上了解,进而增长了我对周围人事物的珍惜及同理。透过对生活中的观察,我发觉若会珍惜身旁的事物,即已学会珍惜自己的财产;能同理他人,即已能同理自己。以此类推,珍惜社会,就是珍惜自己;珍惜自然,就是珍惜社会。透过珍惜周围的人事物,我渐渐的学会欣赏自然的美感。我喜欢树荫,也喜欢炎热的太阳;我喜欢晴天,也喜欢大雨。我觉得一个真喜欢自然的人,若他面对炎热或潮湿的天气,他该会是欢喜的感恩接受吧。现今的自然,是过去人的遗产;未来的自然,则是现代人的所有造作。希望在未来拥有美好的自然,则环保概念需被强调及加以实行。七年前,我首次于佛教团体接触了生活中环保的概念而被其熏陶,而如今我学会少用塑袋,使用饭盒打包,回收纸张,使用布袋购物等。自幼曾被灌输不乱丢垃圾的观念,但经过再三的思考,若只是不乱丢垃圾,这还是不够的,而更佳的灌输乃是学习如何减少制造垃圾。源自于自身的体验,发觉吃素后身体有健康的转变,故我开始持素了,但让我持续持素的原因,当然是珍惜周围人事物及自然的那颗心莫属了,而增长我持素信心的原因,乃是现今或过去终生持素而终生健康的人数真不少。近期,当我得知几位所欣赏的人物乃持素的例子时,我就更能肯定我的选择,所说的人物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爱迪生、达文西、甘地、柏拉图、牛顿等。简而言之,佛教向我阐释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保护人类,也就是保护自然,而我——就是人类。
乐观生活,正视生活,珍惜自然固然很好,但我又为什么要乐观?为什么要生活?也为什么要珍惜自然?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知道热空气会上升,但就是为什么?我知道有太阳的存在,但为什么太阳会存在?2500年前,悉达多太子因为了解答满怀的疑问,而决心放弃王位,出家寻求心中疑问的解答。也许受到了太子的影响,今日的我会习惯性的对身、心及事物产生递进式的提问。在这过程中,只觉得每跨越一个为什么时,迎面而来的又是另一个为什么。虽然途径似乎坎坷,但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我是坦然的接受,而心中也长存着难言的踏实感。曾想过学习经营生意,接着聘请员工打理生意,但经再次的思考后,觉得此时身为员工的我,若还对打工有感茫然时,我又何能聘请员工呢?故若欲聘请员工,则需找到打工意义的解答。曾沉迷于电玩,但在不断的自我提问下,已从原先的玩,不玩,又玩的循环,演变成渐少玩,而如今也已不沉迷了。执笔之时,虽未对生命的意义有所究竟的解答,但这反复提问的过程中已促使我对身、心、灵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如今的我已惯于用佛法、科学、解剖学等的角度去探索生死的原由,但愿有朝一日能有所解答。
四、愿景的影响
由于佛法的熏陶,思想的转变牵动了愿景的改变。以往的愿景虽说变化无常,但大致上都与我执、慢心及虚幻心相应;如今的愿景,虽说形式亦多样化,但皆因奉献心而立。虽说身为电子工程师的我对社会的科技进展也有些贡献,但工程师对于开启人类迷茫的心似乎有限。用宏观的角度来看,能广大且直接性改革社会的职业不过于政治或经济家。心灵/宗教家、演说家、作家及记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对社会有广大的影响。若做个辅导师、志工、医生、气功师或瑜伽师也不错,就尽力而奉献吧。当然,从商或持续成为电子工程师也很好,就让自己资金上辅助更能贡献的人吧。未来的事究竟上是无法被掌控的,故就让历史来决定我未来的去向吧。
但愿人心能净化,社会能祥和及天下能无灾无难。
祝福安详。
2008年8月12日(此时25岁)
凌晨12时10分
彦融
后语:
自了解佛法后,生活较能自律及安详,唯有的遗憾乃为人之子,而长期在外而未能在家乡陪伴父母,惭愧。
如今,也有十年了……
佛教对我的影响
一、缘起
生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徐徐的往前踏步。向前移动的当儿,留下的足迹即将褪色,赏过的风景亦将在记忆中淡化,欲留下途中的风景,我采纳了以文字记录的方法,为这前后十年的风景作个纪念。此外,让此次的纪录,成为再次的反观、检讨自己昔日的旅途吧,也愿读者能从此分享获益:已学佛者生精进——精而不退,已离佛者生惭愧——自我反省,未学佛者生欢喜——快来学佛。
二、怎样的佛教
虽说此篇文章重点在于佛教对我所产生的影响,但在进入主题前,理清题中所谓的佛教是必要的。什么样的佛教?如何的佛教——形式、教理、艺术?明了主题,则思绪不离题;因思不离题,则挥笔顺畅,阅读轻盈。
虽说学佛十年,但正式接触佛陀的教理却是始于大专;大专之前,我对佛教也只有无明、迷信似的崇拜,其教理一概不知。但也因迷信及崇拜,而成我日后研究佛法的动力来源。首次的接触乃来自于一片介绍念佛的卡带,卡带内介绍了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当时年幼,理论探索的思维未形成,故当时的我只是一昧的跟着念。当时我是背着家人偷念佛号的,虽然教理全然不懂,但却促成了我首次对自我心灵对话的因缘。除此,幼时也接触了一些由母亲向外租借的佛教卡通等,而我对佛教的认识也逐渐增加了。此时回想母亲当时的用心——望她子女日后成就善人,心中也只有无言的感恩啊。始于大学,我的佛理学习路程就开始了,至今也已八年了。早期接触有关佛理的书籍,皆乃由系友及学长介绍的,基本上有《静思语》、《父母恩重难报经》、《佛陀传》、《佛学入门手册》、《心经漫画》等。在东禅佛学院的日子中也接触了一系列的《高僧画传》等基本佛教书籍。这时期,我对佛教的理论、名像也只有表面、抽象的认识,还未能左右连贯,通达无碍。无论如何,此时的我对佛法已有了正面的了解,知佛法似哲学却非哲学,通科学却非科学,似宗教而无宗教的崇拜。佛法乃一门探讨身、心、灵的学问,其教理圆融的阐释了生命的意义。近期对佛教的接触,乃由《盛噶仁波切心得》、《西藏生死书》及再次翻阅的《成佛之道》。在一次因缘的聚足下,接触了郑振煌教授于《大圆满法门禅修营》里所授的《原人伦》,此因缘终于让我对佛法有所贯通了,能左,能右,能前,亦能后。
除了书籍的接触,大学的我也热爱参与佛教团体,其中有慈济、工大佛学会及佛光山。所参与的活动如老人院参访、慈善发放、心得分享、佛学班等。大三年终的假期,我到东禅佛学院短期修学,恰好当时佛学院有出外参访的计划,我便随顺因缘去了香港游学,而之后留学于台湾佛光丛林学院。除了团体活动,偶尔也会参与一些营队,如静坐营、研佛营等,此外我也出席了一些佛教演说、佛教歌唱赛及舞台戏剧等。
对佛教长久的接触,促使了我对佛教界的某些人物有所欣赏及敬仰,其中包括印顺导师、弘一律师、证严法师、海涛法师、星云法师、继程法师、达赖喇嘛及郑振煌教授等,当然也少不了2500前的佛陀。此些人物的德行往往都成为我生活中的启发,故亦成为影响我的因缘。
生命奥妙难思,实际上并非唯有具备佛教题材的书籍或是活动才能对个人产生所谓“佛教的影响”,其实一旦具备佛教思维,对所经历的事件有所体悟及解释,皆形成佛教的影响。因此,若只说某某书籍或团体对我产生了佛教的影响,此说法具有其不圆满之处;圆满及简略的说法即所学、所见、所触、所思及所行,若有佛教思维,就成就了佛教对个人的影响,换言之,自然、落叶、流水、正面新闻、负面新闻等,若具备佛教思维,则乃佛教影响也。
三、思维的转变
思想上转变的过程就如即将破晓的天色——无法从持续的刹那分辨出天色的变化,但悄悄的朝阳已挂于远东方;刹那前的思想如未变,十年前的思维已焕然。年幼的思想充满了自我的幻觉,其特色为自私、傲慢、固执、虚幻、散乱、脆弱及狭隘。自幼喜欢华夏历史,其中对三国史爱不释手,喜欢的因素并非欲从史中得到心灵的提升,而是欲从史中得到幻想的所缘——站在沙场,手持偃月刀,奋勇杀敌,过关斩百将;足智多谋,熟读兵法,用兵如神,水淹七军,火烧连营……所谓的傲慢,乃无声的傲慢,他人若有所成就,自己终觉得彼不如自己;面对师长的赞赏,表面上微笑接受,其实心里高傲得不得了。除此,心灵的脆弱如水面上的泡沫,轻触即破。若他人的言语侵犯了自我保护区,则就如被踏尾的疯狗——乱咬人。狭隘的思想,即无联想未来,无观察过去,亦无思考此刻。所有的肢体言语,皆由习气所左右,自我所驱使。
早期对佛教的接触,因当时还未契入佛理,故当时的思想充满了鬼神的特色,类似现今民间对于鬼神的崇拜。虽然迷信,但却让我对善恶有所提醒,也依稀启发了内在的善心,而促使了自己对内心的对话。正信佛理当然好,迷信佛理也不错,但若已成邪信,则宁可不信。迷信,则害怕“鬼来抓人”,故言行举止有所收摄;若邪信,认为人生“空空”,不信因果,则恶贯满盈,而最终火烧自己,痛苦不堪,故不信就比邪信好。
在长期的佛法熏陶下,早期充满鬼神的思想已被纠正,而圆融自在的思想逐渐形成。圆融自在思想其中的特性,既是全然的乐观。静思今年,有感自己的思绪明显稳重、乐观了,心中少了忧愁、发怒、嗔恨等负面的情绪。若他人有错,则会反省自己之过,进而尝试圆融的解决问题,再无如昔的疯狗咬人了。自己若有过,则会感恩反省,欢喜改过,也无昔日的自我忧伤,自我挣扎及懊恼多天了。换言之,他过我师我乐,我过我师我亦乐。面对矛盾的事情,往往都能从其中立足于乐观,而尽力的圆融处理。我觉得“随境而安,随境而乐,随境而观,随境而解”这句子,乃是佛法思维最贴切的形容。
有位法师曾慎重的对我说:“若要改变生活,则须投入于现在的生活。”况且,佛法乃一门自我了解的学问,学佛十年的我,又怎能不被其熏陶呢?想改变,就须投入,故我选择了正视自我的生活。几年前,我已开始计划人生,每年都有给自己定下目标、须完成的事项、须学习的学问、须改进的态度、学习理财等。直到去年,所定下的事项都还无法在当年全部的实行,但经连续几年的实行后,渐发觉完成率有所提升,令人欣慰。早期的完成率很低,甚至没有尝试去完成所订下的目标,其因素不外于心不够收敛,志还未坚定。随着心的收敛,志的坚定,人生渐能踏实,无意义的幻想也渐能止息、收摄。幻想成为具有权威或具特异功能的人物、世界首富、救美之英雄等不踏实的想法,皆已成为了往事;如今,虽也有宏愿,但与往年不同之处,即是多了一条朝向目标而铺的踏实之路。在投入生活中的当儿,发觉自己知道的事物太少了,不知的事情太多了,也因如此,傲慢心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既是谦虚的心。不知的事物,就要学习;知道的事物,就要分享,故不断的自我勉励,多学些世间学,如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医学等,以便能对器世间有更好的了解,进而契入佛之见。我是个理性学者,故我选择以科学的角度契入佛法。若想用一门学问契入另一门学问,我认为事先需具备的条件乃:一、对二门学问都有精湛的见解,二、诚实的自我坦白,三、丰富的见闻。佛教固然有些书籍并不科学,但往往此些内容都属方便说,好让背景不同的众生以不同方式契入真正的佛理。试问——我们对于美女的形容,如花、月亮、太阳等,又有哪点能契科学呢?然所要表达的意思终究能让对方明白。对佛法、科学、哲学、人性的长时间探讨后,我则逐渐能有物理现象上的明白,人我是非的清楚及自我的了解。思想也有渐细腻的趋向。几年前面对到挫折时,自己往往都会用文字来“美化”当时的感受:思念就有神秘、浪漫的描写,忧愁也须有惆怅的描述,失恋则有痛苦、潇洒的味道,发怒亦有“冲冠”的表达等。有情绪,则有其动作反映。曾单恋失败,当时只觉得世界末日,心痛,大哭,孤独潇洒的赏月,月下呢喃等,整体的表现与现今的失恋歌曲不谋而合,想必这就是现代人的失恋吧!除了失恋,生命里亦有许多行动与现代典型感情抒发方式不谋而合的例子,因欲减少篇幅,故不多说。透过不断的反省,我在自己思维中看到了许多由现代文化遗留下的足迹,而此些足迹就是促成自己过去失恋时“潇洒行为”的原因。去年经历了失恋,早期虽然还有些执著,但经一段的思考后,我欢喜接受了。试想,她难得来到这世间,从小需要就读小学,接着中学,还有大学;一生之中需要众多的因缘成就,如她的衣食住行,需要裁缝师、农夫、建筑工人等,她的见解观念,需要朋友、老师、陌生人等促成,故在芸芸人海中,她不选他人拍拖,而偏选你;不选别人分手,而也偏选你,如此难得的因缘,要说感恩都来不及啦,何来痛苦呢?
佛教常说“诸恶末做,众善奉行”,欲行此理,则须首知善恶。了知善恶,换言之,既是清楚对错之别,而对自己生活之中的选择进行了“应该”与“不该”的分析,接着行之于日常。生命乃由一连串的选择所组成,唯有不断的分辨对错而择之,生命才能有升华的可能性。依此类推,了知善恶乃人生一门大学问也。助人是善?一定是吗?非也。骂人是恶?并不然。关怀他人是对的?这也未必。法律一定是对的么?非也。世间道德观念,也并非全然正确。不但在社会生活中须分善恶,而在日常行动中也须分辨善恶,辨别思想上的善恶更是不能少。所说的社会生活,即与人相处及处理事务,若能细心的分辨处理,则能事圆人圆理也圆。所谓的日常行动,既如读书、看电影、吃饭、运动等的善恶之分,乃若与收摄心相应的,即善;若与散乱心相应的,即恶。换言之,若该行动起源于心猿意马之心,则恶也。比方说现在本该吃饭,但突然想要温习功课,那吃饭乃善,温习功课则是恶也。辨别思想上的善恶,乃基本功,更为重要。思维的善恶分辨与前二者的善恶分辨,相对下就显得更加微细,故更难以觉察及掌握。行动能净化思维,思维能让行动清静化。若人无法掌控自己的思维,则能先从行动上下功夫;毕竟行为比较粗糙,则较容易改善,接着从外摄内,进而产生了对思维的影响。当思维比较清晰及有力量时,则能摄外,如此内外互摄,则最终能有人格的升华也。人格的升华乃是一种过程,即是过程,就需在时间及空间中去执行;故人格的升华并不能在一瞬间成就,信心、忍耐、努力、管用的方法、持续的正确方向及拥有漫长的时空才能圆满它。自我反省、反观观自照乃提升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持续性的行动。有错,反省而改之;无错,反省而放下。无诚意、敷衍、无深入探讨的反省,虽能知过,但难改过;有诚意、不敷衍、有深入探讨的反省,才是人格升华道路上的向前一步。至于最佳的正确方向,那当然是仰止于佛陀了。
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教法,而人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故换言之,佛教也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教法。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根依存的,无人,社会不能成立;有社会,则定有人的足迹所在。这阐释了若能了解自己,也既能了解社会。所说对社会的了解,并非纯粹指对时事新闻、历史、政经文教资讯的掌握,而指的是对社会各现象发生的最根本因素有所了解。当然,若欲对其根本因素有所了解,则对时势讯息的掌握是必要的。近年来,我从对每个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中加以观察及连贯后,我逐渐的能对世间事件的发生有所根本上了解,进而增长了我对周围人事物的珍惜及同理。透过对生活中的观察,我发觉若会珍惜身旁的事物,即已学会珍惜自己的财产;能同理他人,即已能同理自己。以此类推,珍惜社会,就是珍惜自己;珍惜自然,就是珍惜社会。透过珍惜周围的人事物,我渐渐的学会欣赏自然的美感。我喜欢树荫,也喜欢炎热的太阳;我喜欢晴天,也喜欢大雨。我觉得一个真喜欢自然的人,若他面对炎热或潮湿的天气,他该会是欢喜的感恩接受吧。现今的自然,是过去人的遗产;未来的自然,则是现代人的所有造作。希望在未来拥有美好的自然,则环保概念需被强调及加以实行。七年前,我首次于佛教团体接触了生活中环保的概念而被其熏陶,而如今我学会少用塑袋,使用饭盒打包,回收纸张,使用布袋购物等。自幼曾被灌输不乱丢垃圾的观念,但经过再三的思考,若只是不乱丢垃圾,这还是不够的,而更佳的灌输乃是学习如何减少制造垃圾。源自于自身的体验,发觉吃素后身体有健康的转变,故我开始持素了,但让我持续持素的原因,当然是珍惜周围人事物及自然的那颗心莫属了,而增长我持素信心的原因,乃是现今或过去终生持素而终生健康的人数真不少。近期,当我得知几位所欣赏的人物乃持素的例子时,我就更能肯定我的选择,所说的人物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爱迪生、达文西、甘地、柏拉图、牛顿等。简而言之,佛教向我阐释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保护人类,也就是保护自然,而我——就是人类。
乐观生活,正视生活,珍惜自然固然很好,但我又为什么要乐观?为什么要生活?也为什么要珍惜自然?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知道热空气会上升,但就是为什么?我知道有太阳的存在,但为什么太阳会存在?2500年前,悉达多太子因为了解答满怀的疑问,而决心放弃王位,出家寻求心中疑问的解答。也许受到了太子的影响,今日的我会习惯性的对身、心及事物产生递进式的提问。在这过程中,只觉得每跨越一个为什么时,迎面而来的又是另一个为什么。虽然途径似乎坎坷,但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我是坦然的接受,而心中也长存着难言的踏实感。曾想过学习经营生意,接着聘请员工打理生意,但经再次的思考后,觉得此时身为员工的我,若还对打工有感茫然时,我又何能聘请员工呢?故若欲聘请员工,则需找到打工意义的解答。曾沉迷于电玩,但在不断的自我提问下,已从原先的玩,不玩,又玩的循环,演变成渐少玩,而如今也已不沉迷了。执笔之时,虽未对生命的意义有所究竟的解答,但这反复提问的过程中已促使我对身、心、灵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如今的我已惯于用佛法、科学、解剖学等的角度去探索生死的原由,但愿有朝一日能有所解答。
四、愿景的影响
由于佛法的熏陶,思想的转变牵动了愿景的改变。以往的愿景虽说变化无常,但大致上都与我执、慢心及虚幻心相应;如今的愿景,虽说形式亦多样化,但皆因奉献心而立。虽说身为电子工程师的我对社会的科技进展也有些贡献,但工程师对于开启人类迷茫的心似乎有限。用宏观的角度来看,能广大且直接性改革社会的职业不过于政治或经济家。心灵/宗教家、演说家、作家及记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对社会有广大的影响。若做个辅导师、志工、医生、气功师或瑜伽师也不错,就尽力而奉献吧。当然,从商或持续成为电子工程师也很好,就让自己资金上辅助更能贡献的人吧。未来的事究竟上是无法被掌控的,故就让历史来决定我未来的去向吧。
但愿人心能净化,社会能祥和及天下能无灾无难。
祝福安详。
2008年8月12日(此时25岁)
凌晨12时10分
彦融
后语:
自了解佛法后,生活较能自律及安详,唯有的遗憾乃为人之子,而长期在外而未能在家乡陪伴父母,惭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