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4, 2008

谎言

谎言,就如毒品——上瘾了,就不能自拔。
谎言,就如家常便饭——说了,就如惯性的言语。

也因如此,谎言——比毒品更难戒,也比呼吸更难察觉!

近来,每当自己反思一天的言语时,发觉到言语当中有不少谎言的足迹。静静的反思及观察后,发觉到我语言中的谎言,就如繁殖中的细菌——开始时,数量极少;随着时间的前进,它以倍增的繁殖力,蔓延到各处,此有,彼有!

不说谎,就不会说谎;一旦说谎,就不停说谎!

说谎,能让生活的难题“迎刃而解”,就算极度辣手的问题,往往只需谎言一句就能“化解”僵局。在职场上,也许只要“适当”的谎言,就能得到老板的谅解,也许就从此“平步青云”,“无忧无虑”的“鱼肉”他人。在感情上,只要一句谎言,也就能让“她”破涕为笑,含情脉脉的依在你的肩膀旁,任劳任怨的为你奉献。也许只需一句谎言,就能让千百万人一生行善,制恶,而净化人心!说谎,何乐而不为?

揣摩了许久,对说谎也理出了一个头绪。

“说谎,能损他或利他;但皆都损己也。”

何以故?

若说谎能把事情简单化的解决,则容易让该说谎人养成说谎的恶习,慢性中摧毁该人的人格。任凭当初的谎言能有利于众生,但此举将污染他的人格。若无高度的警觉及反省,这则容易染上难以制止的“谎瘾”。谎瘾缠身,则人格渐损也。损了,坏了,再要道出“善”的谎言,难也!何为?只因病入膏肓的人,难思,更难语了,就算语,也非良语!

说谎为了方便,则会染上贪方便。
说谎为了应酬,则将习惯上应酬。
说谎为了逃避,则将来更会逃避。
说谎为了讨好,则将会丧失自我。
说谎为了休息,则进步将会停止。
说谎为了社交,则失信,言不顺也。

思考,再思考……

啊,原来先贤教育我们不说谎,不是为了他人,而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啊!

切记,莫因眼前的100元而说谎,而失去了赚取10000元的上进心;就要因为不说谎,而渐得到无穷的毅力及勇气!

说实话,智者也!

Tuesday, March 11, 2008

我不再慈悲了?

2008年,就在马来西亚第12届大选之后的第三天,当我闻知有位曾从政的人物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我不禁的“哈哈哈”笑了起来。他曾经是一位平凡的政坛人物,但却能在大马媒体界兴起了狂风巨浪,只因职位不高的他,却有能力拥有一栋皇宫似的豪宅。豪宅内设有21间厕所、16间睡房、3客厅、1饭厅、1祈祷室;豪宅外还有泳池、花园、高尔夫球场等。他财富的由来,令人深感疑惑。

此时,独处的我回想了下午那阵哈哈的笑声,只感余音未断,哈哈笑声在脑海中荡漾。

有人离去了,为何我能“哈”出口,却非诚心祝福?他既非证道得悟而离去,那为何我会哈哈不止?

这是我的不是,还是他的问题?
这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不是?

此现象是我的不是,亦是他的不是!
他死,我笑——是我不该。
他死,让我笑——是他不该。

思考,再思考;
连贯,再连贯……

我笑,不是因为他的死去,
我笑,乃是因为从他的死去“看到”了因果的运作,
更恰当的说:
如此的因(前身的所作所为)果(所得到的下场)得到了我内在价值观的认同,故我笑了。
“我笑,不是因为他的死,而是所发的事件依顺着我内在价值观的认同!”

当见闻到未证悟而死去的人们,我心中的感觉该是低沉、黯然及可惜的。以此类推,他的死去,我该是寡言无容的,但我却笑了,何以故?

思考,再思考;
连贯,再连贯……

向内思考,向内记忆……
依稀中,感觉到之前的哈哈笑声中有阵不为己知的叹气声。此叹气声极度轻微,故不容易察觉之,而至不为己知,不是吗?是吧。

人生难得今已得,珍惜它吧!

后语:
他死,我笑,也叹,更反省;他的死,警惕了我,也警惕了你,更警惕了全人们……

安息吧,伟大的老师。


末学:

2008年3月11日10时28分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2008年情人节的前一天

“新年的时候去怡保啊?”
“我妹妹跟你说的?”
“追到了?”
“应该是吧。”

这是2008年情人节前一天与‘前’女友的对话…

回忆昨日,记得在挂上电话的那一时刻,我急忙的抓起一旁的圆珠笔,一气呵成的为我心中的起伏做记者,只因我晓得自己心中的无常——如影如梦!若无及时的记载,那便如昨日的梦境——忘了。

滚滚浪涛心中激
情绪澎湃身颤抖
思绪滚滚无从定
苦闷悲痛显心中
以往影像片片来
唯有苦笑挂嘴边
祝福悄悄献出去
佛法已入心扉中
|
无常
|
|
(良久)
|
|
|
叹声久久未平息


此时,回看此文时,唯有淡淡笑容挂嘴边。曾经相处的日子,已成为了自己的过去,昨日澎湃的情绪,今日也已化成了清淡的笑容。冷血?非也。而乃人也。

前阵子,我再次用我手机播放了一首我喜爱的曲子,名为《送别》。也愿此曲成为咱们缘尽的闭幕曲吧,但愿您——轻安。

今晚,看来自己得孑然的度过这宁静的情人节了……


2008年2月14日
晚上10时13分



后语:
哈,如今自己也不禁佩服当时的自己,既然能一笔成诗啊。可想而知,古代李白醉后拟诗绝非瞎说啊,呵呵。



备注:
(这是一首我喜爱的歌曲,若喜欢或好奇,皆可到互联网查询)
《送别》——(李叔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Saturday, January 12, 2008

闷从何处来?

我常会闷,也常会显。工作会闷,阅读会闷,最近连玩电玩都会闷。
显显闷闷,闷闷显显,为何会闷?为何会显?

从古至今,能让自己不闷的也只有自己当下兴趣的事情了,那——为何/如何产生兴趣?

〈有待探讨〉

Sunday, January 6, 2008

来自教授的一封信

2008年1月6日(星期日)晚上11时许,我孑然的坐在办公的电脑前检阅电邮。

夜深,随着无人的陪伴,我平静的览阅每一封的电邮。

“哇!”,“Holysh*t, holysh*t!!!”,一封来自远方教授的电邮,带给我无限的惊喜!我从椅子上翻跃而出,在嘴巴还未道完所谓粗俗的叹词时,我已赤足、跳跃式的,翻腾到走廊的尽头!天啊,我是何等的兴奋!如此跳跃的兴奋,乃我生命中的空前之举。

在笑容淡化之前,我已对随身携带的相机,按下了快门,纪念了我空前兴奋的那一刻!



因缘:
近日,我在youtube上发现由Berkerley University上载的一系列网络授课录像,也因我兴趣浓浓,以致我不分昼夜的“上课”,依然不累。

为了表达谢意,我发送了一封“不求回复”的电邮给予该教授。其内容如下:
Prof, I am a Malaysian who have great interest in your web cast lecture. In the web cast "Physics 10 - Lecture 18: Quantum II", you ask for feedback from those who watched your web cast lecture, thus that is the reason I sent this email to you, and it complete my task as a fan of you.
:)
Thank you and well done.

回想在大学生涯时,我曾经多次的致邮给数个教授以求一些疑问的解答时,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在多次的打击后,我在大三之后的时段已不再尝试发送电邮予国外的讲师了。也应如此,简单的回复既然能成为我空前的兴奋!
其教授恢复内容如下:
Dear Boo Yan Jiong,
Thank you for your email of appreciation.
My daughter recently visited Kuala Lumpur. Is that where you are located?
Richard Muller
(他留了一个‘?’给我,是否意味着能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呢?尝试去吧!)

除此之外,我也曾览阅过他的个人网站,其中有段话让我感动不已,共勉:
"They don't get course credit, but they're doing it anyway — and to me that makes these among my best students. They really want to learn." (‘They’指的就是像我这一群啦!)



轻安。

Saturday, January 5, 2008

Boo's Theorem

1. Skills come from daily routine.
2. For those who write dairy, they are reporters of their life; for those who plan for their life, they are director of their own life move; for those who are able to decorate their life, they appear to be artists of their life.
3. Plan everyday, but aim for years.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再阅红楼梦

久闻红楼梦乃中文文学之瑰宝也,于是前阵子立志看完此著作,故买了一部精装的红楼梦。

今夜,心血来潮,翻阅此书当儿,有感书到用时方恨少,惭愧。

下次吧,加油!